建造天后宮碑記(清嘉慶八年)
清嘉慶八年(公元1803年)台灣屏東縣內埔天后宮創建碑文全文如下:
(全文由曾尚卿繕打校對,其中□為無法辨識之文字)
□□和順林莊:溫宏英,各一元。
八壽陂口十份四、七座屋等莊緣首鄧福四、宋斗五:溫釆龍各一元。
竹頭背、九芎林、龍肚等莊緣首鍾耀廷、鍾玉書、各領簿一本:溫六郎、溫龍英、
溫鳳長,各一元。溫元萬、溫元祿、溫富英、溫佑俊,各銀一元。
上樹山莊、新、老竹山溝莊、二、三溝水莊緣首黃建禮、李阿古、謝銅樹各領簿一
本:溫富官,各中元。
油漆、金薄、伙食價銀三百三十元老東勢副理黃清□、鍾乃芳、黃毓麟、劉□雲領
簿一本題銀三百元:溫兆宣、溫景相、,各題銀二元。溫旺國,各題銀一元。
新坡頭、新尚林莊副理林子賡、溫盛文、曾子捷、梁正揚領簿一本,各題銀三十元
半、三十元半:林子賡五元。溫盛文五元。溫緒英四元。
船肚莊、十張犁、新莊、吧(口六)莊上下等莊副理李建猷、廖梅伯領簿一本
,題銀二百三十八大元:溫啟鳳,各出銀二元。
凌洛莊副理涂明康、邱華貴領簿一本題銀一百零二元:溫仕俊,各出銀四元。
府郡、尾崙、頭溝水莊副理邱作瑞、林德成、張玉榮、□□□、吳捷喜各領簿一本
,溫景□,各出銀一元。
檳榔林莊副理李孫麟、馮乃揚領簿一本題銀一百二十元:溫玉伯、溫姓堂,各一元
。溫兆榕,各出銀一元。溫南壽,各出銀一元。
崙□□、□勢莊副理□□□、□振成、□□□領簿一本,溫榮俊,各出銀二元。
溫翰龍,各出銀一元。
咸豐二年九月:《天后宮捐修芳名碑記》
粵莊內埔之天后宮,始建于嘉慶癸亥之秋。迄今既四十七載矣,堂廡傾頹,非所以昭
虔恭而妥神靈也。戊申歲,各莊父老,乃屬桂為倡修之舉。桂雖不敏,不敢辭。爰發
簿,幸各莊父老皆敬戒不怠,踴躍捐金,□共題有洋銀三千三百一十餘元。諏吉興工
於己酉十月,至辛亥臘月始落成,共用去洋銀三千二百五十餘元。規模悉仍舊制,弗
敢稍更;其柱則易木以石,至棟宇欀題則踵事而增華矣。時董事者,貢生陳閔中、附
貢生劉駒、太學生鍾柏齡,皆竭力襄事,與有勞焉,及各莊捐題父老芳名,均宜勒之
貞,以垂不朽。
咸豐二年九月,總理鍾桂齡記。
內埔莊緣首監生鍾瑞蘭、塗耀南、李仁□領簿一本,溫和興捐銀八元。
聖母三月初十典加捐銀二元。鍾、廖、溫龍崗典捐銀五元。溫亮幹,各捐銀一元。
萬巒莊緣首鍾楷元、秀宏、林連輝、相元、李閏長、陳祿中領簿一本,共銀一百二十
二元:溫景發,各銀中元。
老東勢莊緣首監生鍾祥熊、李祥謙、黃泰和、塗作禎領簿一本,共捐銀一百五十一元
又加二元:溫昌文,各捐銀中元。
新埤頭半徑、東埔、千三、下埔頭莊總理葉乃欽領簿一本共銀九十四元:劉振興銀十
二元。賴□賢公銀八元。葉合興捐銀六元。褒忠典銀六元。福德典銀六元。戴玉麟六元
。賴顏氏四元。賴柏長四元。賴重耀四元。謝永興三元。曾益利、陳連□、曾源利、賴
連桂、塗雲貴,各銀二元。陳洪官、葉大經、怡和號,各二元。葉福記、葉永昌,一元
。葉慶隆、顏麟九、鍾端公、鍾祖堂典、潘合壽,各銀一元。林喬章、林海三、黃輝全
、孫恩才、曾貴翁,各銀乙元。葉永福、賴禮德、謝惕景、曾文宣,各一元。曾祿文中
元。曾桂才、謝佳松、林幹順、潘育明、潘育清,各銀中元。
番仔埔莊緣首鍾來昌、利桂□、賴九昌、鄔鼎龍領簿一本,銀五十一元:溫昌淑,
各中元。
檳榔林莊緣首溫啟中、邱先坤領簿一本,三十一元:溫啟星一元半。溫啟昌,各一元。
溫纘英,各中元。溫慶台、溫兆伯,各中元。
鹽樹新莊、老等莊緣首楊紹芳領簿一本,銀七十一元:溫喜義,各二元。溫啟朝,
各一元。
新街、溝背、頓物潭莊緣首陳芳奎領簿一本,共銀三十七元:溫仁堂,各銀一元。
□□□□□□□□。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
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
□□□、劉□魁、李集□、鍾鳴政、劉□起、□□□、□□□,各題銀四元。□□□
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
□□□、□□達、劉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□□□、邱□□、□□□、周巨盛、
鍾友頁、□振雲、塗明□、溫□□,各題銀三元。
劉開幹、黎烈□、溫啟德、溫清敬、,各題銀一元。黃伸伯、溫清發,各題銀一元。
興南莊副理鄔瑞海領簿一本,題銀八十□元:溫明祿公四元。
龍肚莊副理宋辛伯、羅科伯領簿一本,題銀三十三元:羅朝科七元。宋慶雙三元。
塗德超二元。謝榮週二元。陳德榮、陳彰辛、朱柏萬、鍾虎口,以上各一元。
□頭□【竹頭背】副理鍾正榮、□芎林【九芎林】副理林□□領簿一本,題銀
二十□元:林錦爵六元。鍾士輝五元。鍾川□五元。坤德四元。古秀□□。溫魁芳二元
。楊□□一元。楊湘及一元。黃樹□一元。何其達□元。
中堆 (六堆)
光緒年間
上:新北勢、竹頭角、西勢莊、竹圍仔、四什份、老北勢、楊屋角、頂頭屋、八壽坡
、四座屋、七座屋等十一莊。
下:二崙莊、南勢莊、頓物莊、和尚林、新街莊、頭崙莊、美崙莊、達達莊、頓物潭、
溝背莊等十莊。
日治初期
上:西勢、南勢、竹圍、虞埔、新北勢、老北勢、楊屋角、四什份、上竹頭、八壽碑
(埤)等十莊。
下:上和順林、下和順林、中崙、二崙、頓物、崙上、糶糴、溝背、尾崙、新街、
頭崙、頓物潭、羅經圈等十三莊。
昭和年間
上:新北勢、竹頭角、西勢、竹圍子、四什份、楊屋角、八壽坡、四座屋、和順林
、老北勢、頂頭屋等十一莊。
下:二崙、南勢、頓物、和尚林、新街、頭崙、糶糴、頓物潭、溝背、履豐、崙上
、美侖等十二莊
右堆 (六堆)
光緒年間
瀰濃莊、中雲莊、竹子門、大埔莊、新圍莊、大路關、竹頭背、龍肚莊、牛埔子、
新莊仔、新寮莊、武洛莊、九芎林、柚仔門等十四莊。
日治初期
美濃、新寮、中壇、蔡葵、龍肚、大路關、竹頭背、莿仔腳、新大路關、九芎林
、柚子林、隘丁寮、新圍、老匠寮、楠梓仙、下武洛、上武洛、莿桐坑、板(叛)產
、崁頂、新莊仔、大埔、九塊厝、鹽樹下、力社、八老爺、苦瓜寮[註 2]等二十七莊。
昭和年間
瀰濃、牛埔仔、埤頭下、山下、中壇、三降寮、上下竹圍、柚仔林、石橋仔、南頭河
、龍肚、木瓜坑、橫山、竹頭角、九芎林、金瓜寮、上下清水、吉洋、上下九寮、上
下溪埔寮、大埔、月眉、新威、東振新、新寮、武洛、大路關等二十七莊。
附莊
另外後期發展出「附堆」組織。緣由是客家聚落發展飽和,部分客家人被迫遷往閩南
莊。但基於同鄉情誼仍會互相援助,乃出現附堆組織。
楠仔仙、莿桐坑、莿仔寮、月眉、叛產厝、崁頂、新莊、大埔、九塊厝、大路關、上
武洛、下武洛、鹽樹等十三莊。
左堆 (六堆)
光緒年間
南岸莊、打鐵莊、新埤頭、茄冬腳、六根莊、干三莊、石公徑、下埔頭、半徑仔、倉籠
莊、建功莊、沙崙等十二莊。
日治初期
六根、武丁、干三、打鐵、新埤頭、半嗂仔(半見)、見光、石光見、南岸、沙崙、下埔
頭、昌良(隆)、上浦頭等十三莊
昭和年間
南岸、打鐵、新埤頭、茄苳腳、石公徑、下埔頭、半徑子、昌隆、建功、餉潭、糞箕湖
、胡蘆尾、塭仔等十三莊
前堆 (六堆)
光緒年間
上:竹葉林莊、崙上莊、火燒莊、新老潭頭、香楊角莊等共五莊。
下:麟洛莊、上下竹架莊、老田尾莊、徑子莊、田心莊等共五莊。
日治初期
上:火燒、三塊厝、潭底、煙墩腳、新潭頭、竹葉林、山豬毛、老潭頭、瓊交角、新園
、加冬仔等十一莊。
下:麟洛、田心、上竹架、下竹架、老田尾、徑仔等六莊。
昭和年間
上:竹葉林、崙上、火燒、新潭頭、下厝、香楊腳、老潭頭、溪埔、新威、田寮、三座
屋等十一莊。
下:麟洛、上竹架、下竹架、老田尾、徑仔、田心等六莊。
附堆
另外後期發展出「附堆」組織。緣由是客家聚落發展飽和,部分客家人被迫遷往閩南莊
。但基於同鄉情誼仍會互相援助,乃出現附堆組織。海豐、茄苳仔兩莊。
後堆 (六堆)
光緒年間
內埔街、新東勢、新莊仔、樹山仔莊、檳榔林莊、番仔埔、老東勢、早仔角、中心崙
等共九莊。
日治初期
內埔、新莊仔、糖肚仔、竹山溝、上樹山、加冬樹、下樹山、檳榔林、左仔角、老東勢
、新東勢、番子埔、埤頭等十三莊。
昭和年間
內埔、番子埔、檳榔林、早仔角、忠心崙、羅經圈、茄苳樹下、竹山溝、下樹山、泥埤
仔、新東勢、東片新、景興、上樹山、老東勢等十五莊。
先鋒堆 (六堆)
光緒年間
萬巒莊、三溝水、五溝水、番仔角、大林莊、頭溝水、二溝水、四溝水、鹿寮下、硫
磺崎、新莊仔等十一莊。
日治初期
萬巒、新莊仔、鹿寮、下硫磺崎、上硫磺崎、頭溝水、二溝水、四溝水、五溝水、鼎
興、糖廍、大林、流唐等十三莊。
昭和年間
萬巒、頭溝水、二溝水、三溝水、四溝水、五溝水、高岡、大林、鹿寮下、硫磺崎、
得勝、成德等十二莊。
附堆
另外後期發展出「附堆」組織。緣由是客家聚落發展飽和,部分客家人被迫遷往閩南
莊。但基於同鄉情誼仍會互相援助,乃出現附堆組織。
潮州、八老爺、力社、加左、林後、苦瓜寮、四塊厝等七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