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溫姓來源主要有五:

(一)出自姬姓,以封地名為姓。

(二)出自郤姓,以邑名為姓。

(三)出自高陽氏,亦以邑名為姓。

(四)回族中有溫姓。

(五)外族改姓。

郡望有太原、平原、清河等,堂號有三公、太原、雅儒、梅香、預順等。

北宋元符三年(1100年),溫錫佑從江西寧都遷至福建平和開基。

宋朝年間,溫九郎,其後裔溫宗澤(六郎)為松源始祖溫貴和為五華始祖

溫文欽為福建武平始祖

1、松源四世温良玉所生長子温從仁、次子温從義、三子温從禮兄弟三人,

   自松源橫江移居何處不詳,有云移居長樂縣丁佘。

2、松源五世温得隆所生三男温宇安(伯三郎),自松源橫江下移居白渡前地名

   小莆(白渡始祖)

3、松源六世温宇安所生長男温寧,自白渡前小莆移居鎮平縣金沙鄉赤嶺。

   (金沙始祖)

4、松源六世温志淵所生長男温千五郎、次男温千十郎兄弟倆,自松源橫江下

   移居惠州府海豐縣。

5、松源六世温宇康(約生於西元1350年前後)所生長男温鑒、次男温受兄弟倆,

   自松源橫江下移居潮州府揭陽縣馬輅。

明洪武年間,溫福進入籍漳州府龍溪縣二十五都大深洋嶺頭保。

現龍海市海澄鎮珠浦村營邊社溫姓,據傳於明代從龍岩遷來。

清代,溫姓族人渡海遷台者,以溫九郎派下居多。

  •       西元 1710 至 1730 年間由嘉應州鎮平縣(今蕉嶺)金沙鄉來之林、鍾、陳、黃、李、、張七姓及梅縣來的李、鍾、黃等姓組織財團,絡繹不絕而來從事墾殖,因人、財兼俱,復客家先德對水利工程重視及林捷昌公等水利人才輩出,開渠引水,復力先民秉持胼手胝足、披荊斬棘之精神,以啟山林,遂成富饒樂土矣。 (屏東萬巒)

 

據《廣東溫氏發展史》及臺灣文獻會資料和各族譜載:

雍正十年(1732年)吳福生反,有粵籍義民温日操,居於下淡水港;另有康熙、雍正年間渡海遷台者與義民温日操屬於同輩者温日建(來台第一代) ,來台第二代:栢成、光成、及成、美成、敏成等,可能居於屏東萬巒),温日建之後裔來台第三代:温富元、温貴、温拔、温河、温龍、温鳳元等乾隆及嘉慶年間移墾屏東佳冬半徑仔(半見)

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有温明鼎入墾新竹大義村;

乾隆八年(1743年),有粵人温、曾、賴、曹四姓與閩人田、莊二姓,入墾苗粟縣通霄鎮;

乾隆十六年(1751年)有鎮平人温殿玉,入墾苗粟縣頭份鎮。”

據【臺灣溫姓大族譜】,溫萬寶、莊吳玉圖等編修

和《濃鎮百家姓》,作者:黃森松 載:

乾隆及嘉慶年間,有溫姓---惠文、龍英、佑俊、彩文、榮瑗、喜祥…等人之後裔移墾高雄美濃。

乾隆及嘉慶年間,有溫姓---明祥、明楊…等人之後裔移墾屏東高樹。

乾隆及嘉慶年間,有溫姓---明梧…等人之後裔移墾屏東內埔。

 

自漳州府者:雍正年間,南靖溫活入墾彰化,後裔移墾南投;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乾隆年間,南靖溫秀入墾台中大裡,平和溫剛直入墾桃園。

自汀州府者:嘉慶年間,武平溫崇明入墾新竹峨嵋;溫武慶、溫忠祥先後入墾新竹北埔。

目前臺灣溫姓分佈較多之縣市為新竹縣、苗栗縣、桃園縣、臺北市、高雄市、屏東縣。

廣東廉江溫緩、溫宗瑞遷居到了新加坡南洋。

-----  以上為初步考察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六堆-温姓園地 的頭像
    六堆-温姓園地

    六堆-温姓園地~的部落格

    六堆-温姓園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